冬天已過

大概是一直天冷下雨的關係,二月簡直像是一場惡夢。

除了過年期間一個星期,每天都陰陰雨雨,手指彷彿魚販面前的一條條冷凍魚,就差沒冒起陣陣白煙。其實今年感觸特別深,從研究所畢業之後,很多事情算是結束了,這一年之後,自己也邁入而立之年。

真正感嘆的是,新譯者呢?今年經手一些校稿的工作,心裡更是感受到,幾位譯者都做不長,那個氣息從文字是感受得到的。出版界譯者的斷層一直相當大。畢竟翻譯工作門檻高,原因說到底通常不光是能力問題,而是個性。長年做文書翻譯的人多半要有點孤僻,喜歡窩在家,沒多積極想賺大錢;可能不喜歡花時間跟人磨合、相處。久了其實對朋友會有點挑剔,只要性格稍有不合,大概就敬而遠之(當然,也可能只是我)。

去年把臉書關了。在現代更是怪胎的象徵。很多人老是問:那這樣你的朋友呢?你怎麼聯絡?不是錯過很多事嗎?

要解釋起來有點複雜。但我相信的是,人與人的關係都是不變的。不管經由什麼媒介,說什麼語言,甚至有沒有語言,人與人互動的本質都相同,所以我們才可以了解各年代的歷史事件,明白各種故事背後的情感。就算沒有臉書,我不會錯過任何人際關係。我還是有享用網路所帶來的方便,電子郵件和通訊軟體還有在使用,所以那都不是問題。

至於資訊來源,身為每天使用電腦5小時以上的人,我其實算很清楚自己要看什麼。媒體來說,中央社、新頭殼、報導者等等定時去看就可以得到新消息,想笑一笑可以看John Oliver、9gag、ALT、厲害的學弟BC & Lowy等等。至於身邊朋友瞬息萬變的人生,重要的事情朋友會轉達吧。我真的沒有那麼在乎每個人生活的小細節。

也許大家生活都沒時間了,看看臉書端到面前的資訊,其實是最方便、有效率的做法。臉書的確很快、很即時、也有很大的力量。但每天做翻譯的我已習慣主動去找資料,透過過程了解、分析事件。我只是感到臉書對人生沒什麼助益,也不再覺得刷臉書有趣。以前是有趣的,但大抵是膩了吧。

我只是說說自己的感受。不是清高,不是什麼。(不知道為什麼,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想法都會挑動敏感神經)

有時比較有趣的是,身邊其實也有一些不大使用臉書的朋友。有時聊到這點,他們都會說:「我其實也希望乾脆關掉吧。但是……」。例如說,有個朋友覺得找人比較方便。另一個朋友說,想跟國外的朋友保持聯絡。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內心掙扎。終究,可能是個性使然,一年兩年連面都見不到的人,也許彼此下次見面還是會非常熱情、交心,但是說真的,這種若有似無的薄弱連結還是算了吧。也許是我太重視友情的緣故。

祝福大家都能想像出適合自己的生活,並坦然地付出代價,讓一切成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