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文字是轉自FB某個不認識的朋友:
「一個人都有偏好 (preference),但是把自己的偏好當成正確,就是偏見 (bias)。拿著偏見禁止其它的可能性出現就是歧視 (discrimination),更有甚者,把這樣的價值當成眾人與社會唯一的準則,滲入教育與政策,且不容質疑,就是一種霸權...」
這段文字原是在談論性別議題,但我總是能想到自己在嘗試和學習的文學翻譯。
有關所謂語言「標準」和「美感」,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會不知不覺會陷入制式單一的風格,採用社會上廣為接受、承認、追求劃一的表現方法。以學習而言,這是一個相當美好的目標,藉由模仿,慢慢摸索出在某種標準之下的美學樣貌。但當根基打穩,若有心鑽研,自然而然必須去思考穩定之外的境界。仔細來說,臺灣翻譯文學目前有制式的語言標準嗎?其實是有的。臺灣部分的譯文判準而言,文句以簡潔、明白為主,對於粗鄙、腥羶的內容會依不同程度過濾,以委婉語詞代之,文風則崇尚典雅、迴蕩、沉穩的氛圍。
每次翻譯完一開始,都覺得這一本很完美。然後不久,讀者明眼一 掃,就會馬上不完美。錯字、漏打連發,真對不起我辛苦的編輯和眼尖的讀者。那是題外話,不過是很重要的題外話,真對不住啊(拿自己手打自己頭)。
孔恩(Koom)這個聲音在威爾斯語就是山谷(Cwm)的意思,畢竟世界上聲音就那麼多而已。威默斯再次在四天中,拖著我們從城市殺到世界彼端,路上搞得一團亂。但在這一集中,最令我感慨的是二元對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