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哲學和時代

對於文字,其實我們都只能忠實反應當代的語言罷了。如果切得仔細一點,我就是一個一九八○年代出生,經歷資訊大爆炸和語言融合時代的寫作者。往上比,我的中文不純粹、不典雅。往下比,我的中文不口語、不果斷,甚至愛賣弄些文學味的字詞。講淺白一點,就是經常有人對我說:「現在哪有人這樣說話啊!」

語言是流動的,標準也是浮動的,尤其這個時代更為明顯。過去時代更迭像板塊和巨輪緩緩推動,現在更新速度像更新APP一樣。上一秒你還覺得自己是最新版,下一秒又有新的版本要適應。

其實現在是哲學家反思的好時代。全球的思想在網路和科技衝擊二十年下,已經漸漸在轉移。許多觀念及想法和過去相比,彷彿經過一段飛躍,價值、意義、甚至時間和人的關係都已截然不同。

文字語言上也是如此。如果要我打個比方,我大概會說我上半輩子學的一切是紮實的古典物理學,下半輩子面臨的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沒有優劣、也不會相斥或淘汰,只是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在轉換,並要找到更能解釋「現在世界」的方法。

翻譯和文字創作來說,我的思想主體初始來自佛學和道家,哲學思想則受到德希達、羅蒂和奎因影響。這些思想給了我詮釋語言的信念基礎,不僅紮實,還非常靈活。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感慨起來,但每隔幾年看到有人抱怨起文字和語言的事,總會讓我覺得想說些什麼。

我還是一直在學習,也一直很謙卑,我希望你們也是。語言其實沒什麼好堅持的,我們都只是在語言之中漂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