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止盡

或許這是無止盡的過程和拉鋸,但只怕單純是自己執迷不悟。

就像那天,和朋友聊起資本主義,有什麼樣的缺點,甚至從唯心和精神層面出發,彷彿是一場期末考後的總檢討。然後就在那一瞬間,朋友幽幽吐了一句:「但不論我們怎麼厭惡,不容否認我們也都享盡著資本主義的好。」

亦或是那天,我們表達著每個人的職位有時其實不見得關乎聰明才智,而是終究有沒有心去贏得那樣職位,得到那樣的金錢。就好比電玩遊戲,某些令人厭惡的菁英分子只要花一定的時間就能練到社會一定的等級,但最後這群菁英獲得的金錢、名聲、成就仍然不是齊平的(所謂社會的評價標準而言)。背後彷彿有著什麼樣的抽象價值和選擇在左右。

或者是那天遇到的一個語詞「報復傲慢菁英份子的渴望」。知識份子不斷地批評、控訴資源在他人手中,其實不是打著自己的嘴,在那更早更早的時候,如果自己耗盡一生的才華,占上一個位子,也許就能夠改變什麼。菁英份子總是傲慢的。

如果站上高峰,身為既得利益者,怎麼能拆毀、扭轉造就自己的龐大系統?若站不上高峰,如何撼動已站上高峰的既得利益者?

是啊,有很多事情,其實就是要弄髒自己的手。衝撞、攻訐、抹黑、自笞。流下身體鮮紅色的淚珠,劃上一道道羞辱,只想喚回些一廂情願的理想、夢想。

永遠不會滿意的。



報應

有人,或有什麼,一定一直以神秘的方式在跟我對話。

上一篇才說到要當譯者,不見得光是語言能力的問題。最近校一群譯者的稿子,就硬生生賞了我非常結實的一巴掌。對不起,我錯了,這一定懲罰我亂說話。拜託,你們大家,語言能力不夠好,連正確性都達不到,不要來當翻譯。尤其不要賺錢了,拜託,去練一練吧。坊間有很多低於正常價的譯案,用那個去累積實力吧。因為說實在,那些人也不會在乎的。(沒有人說氣話還在乎政治正不正確的啦!)

編輯不是給人糟蹋的。偶爾犯錯可以,但如果能力不夠,複雜的句子都看不懂,看到語句邏輯和上下文,你完全不會覺得自己翻得很怪,就算覺得很怪也不知要如何求救,算我求你,不要做翻譯。我到現在還是會問母語人士啊。唉。

對不起,對不起。我不該亂說話,嗚嗚嗚,我錯了,大錯特錯。不要再讓我遇到這種明明是校稿,但是卻譯了大半的情況。我真的累了。

要我由衷的建議嗎?每一個字都查,再簡單的都查,訓練自己很快的把片語、字詞丟到Google,找出答案的能力。尤其那種「have、get、in the XXX、of OOO」的簡單東西。打個比方:I have to hand it to you。拜託,這句子裡的每個字台灣國中生都看得懂。但意思完全是另一回事。

不是抽象的詮釋句子結構、字詞的選擇或大範圍的概念,而是鐵一樣的正確性啊!(神經斷)

p.s. 好啦,最後懺悔一下,我以前也會犯這種錯。但是,一定沒這麼頻繁。



冬天已過

大概是一直天冷下雨的關係,二月簡直像是一場惡夢。

除了過年期間一個星期,每天都陰陰雨雨,手指彷彿魚販面前的一條條冷凍魚,就差沒冒起陣陣白煙。其實今年感觸特別深,從研究所畢業之後,很多事情算是結束了,這一年之後,自己也邁入而立之年。

真正感嘆的是,新譯者呢?今年經手一些校稿的工作,心裡更是感受到,幾位譯者都做不長,那個氣息從文字是感受得到的。出版界譯者的斷層一直相當大。畢竟翻譯工作門檻高,原因說到底通常不光是能力問題,而是個性。長年做文書翻譯的人多半要有點孤僻,喜歡窩在家,沒多積極想賺大錢;可能不喜歡花時間跟人磨合、相處。久了其實對朋友會有點挑剔,只要性格稍有不合,大概就敬而遠之(當然,也可能只是我)。

去年把臉書關了。在現代更是怪胎的象徵。很多人老是問:那這樣你的朋友呢?你怎麼聯絡?不是錯過很多事嗎?

要解釋起來有點複雜。但我相信的是,人與人的關係都是不變的。不管經由什麼媒介,說什麼語言,甚至有沒有語言,人與人互動的本質都相同,所以我們才可以了解各年代的歷史事件,明白各種故事背後的情感。就算沒有臉書,我不會錯過任何人際關係。我還是有享用網路所帶來的方便,電子郵件和通訊軟體還有在使用,所以那都不是問題。

至於資訊來源,身為每天使用電腦5小時以上的人,我其實算很清楚自己要看什麼。媒體來說,中央社、新頭殼、報導者等等定時去看就可以得到新消息,想笑一笑可以看John Oliver、9gag、ALT、厲害的學弟BC & Lowy等等。至於身邊朋友瞬息萬變的人生,重要的事情朋友會轉達吧。我真的沒有那麼在乎每個人生活的小細節。

也許大家生活都沒時間了,看看臉書端到面前的資訊,其實是最方便、有效率的做法。臉書的確很快、很即時、也有很大的力量。但每天做翻譯的我已習慣主動去找資料,透過過程了解、分析事件。我只是感到臉書對人生沒什麼助益,也不再覺得刷臉書有趣。以前是有趣的,但大抵是膩了吧。

我只是說說自己的感受。不是清高,不是什麼。(不知道為什麼,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想法都會挑動敏感神經)

有時比較有趣的是,身邊其實也有一些不大使用臉書的朋友。有時聊到這點,他們都會說:「我其實也希望乾脆關掉吧。但是……」。例如說,有個朋友覺得找人比較方便。另一個朋友說,想跟國外的朋友保持聯絡。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內心掙扎。終究,可能是個性使然,一年兩年連面都見不到的人,也許彼此下次見面還是會非常熱情、交心,但是說真的,這種若有似無的薄弱連結還是算了吧。也許是我太重視友情的緣故。

祝福大家都能想像出適合自己的生活,並坦然地付出代價,讓一切成真。